6月份,貿易順差驟減對于中小出口企業來講無異于一場地震?!罢馂摹奔热粺o法避免,并且未來還將“余震”不斷 如何練好內功,更好地進行“災后重建”,將損失降到最低,甚至以此為契機,實現“浴火重生”,就成了該類企業的當務之急。
累積效應終爆發
從貿易順差驟減的原因來看,出口大幅下降的占比顯然大于進口增速偏高因素。當然,我國實行緊縮的貨幣政策期望的目標之一就是貿易順差能夠減少,尤其是期望過多地依靠出口拉動的經濟能夠減速。
然而,6月份出口下降并不全是宏觀調控惹的禍,也不僅僅是貨幣緊縮政策所致。它是由一系列原因所造成,包括全球經濟放緩、能源及基礎原材料價格大幅度上漲、運輸及勞動力成本提高、人民幣匯率不斷升值和貨幣緊縮。
實際上,蘇浙滬粵魯的中小企業、外資企業從去年美國次級債危機開始起就已顯露疲態,尤其是食品加工和服裝行業以及一些地區的房地產業受影響很大,大量中小出口企業受影響非常大。之所以沒有在5月前的GDP和出口貿易數據中顯現出來,主要是國有企業反映過慢以及大量企業在年初的突擊出口。而實際情況中諸多因素在變壞,不可能不暴露 于是,終于在6月的數據中顯現出來。
苦練內功謀重建
企業困難并非完全由于國內金融政策過緊所致,因此不能對國家政策調整抱過大希望。由于通貨膨脹形勢嚴重,貨幣政策不可能一下子轉為寬松,而周邊國家尤其是美歐等國經濟放緩,出口進一步減速幾乎是必然的。因此,大多數中小企業想在困難中生存下去,指望政策救護,不如加快苦練內功。
國家只能通過政策調整使經濟不至于突然減速,不出現大起大落 而由于成本上升,出口訂單競爭激烈等困難,只能通過企業產業升級,合并重組來克服。換句話說,由于我國大多數中小企業處于產業價值鏈低端,受人民幣升值和企業成本上升影響巨大 而這兩個趨勢不是放松宏觀調控所能完全解決的。人民幣升值步伐不可能停止,生產要素成本也會繼續上升。出口企業進入冰凍期是必然的。
要想獲得訂單,謀取利潤,必須忍受產業升級的劇痛甚至是被淘汰、重組。在大環境不好的背景下,不死就是生。
在國際大環境不好的情況下,一個應對的建議是,做慣了出口的中小企業,尤其是制造業和一般加工業,不如將視線轉向國內,災區重建機會多多。
我國下半年甚至明后年的經濟運行熱點肯定是災區重建!目前,國際許多企業都瞄準了中國災區重建所可能產生的巨大商機。財政部已經初步預測災區重建可能要投資萬億以上。因此,西方不亮東方亮,壞事可能變好事,中國經濟回旋余地很大,對企業來說,機會并非沒有,就看我們轉得快不快,變得靈不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