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高出口退稅率:“陣痛期”打入“鎮痛劑”
2006年起,為改變企業增長模式,提高競爭力,減少大額貿易順差,我國曾多次降低部分行業出口退稅率。然而,今年以來,受原材料和勞動力價格上漲、人民幣升值、國外需求減弱、出口退稅政策調整、信貸緊縮等多方面因素影響,企業出口獲利能力明顯下降,特別是紡織服裝、輕工業及農產品等勞動密集型行業的出口利潤空間已十分有限。
據海關數據顯示,5月份我國出口紡織服裝144.3億美元,同比增長9.7%,低于1-5月累計增速5.7個百分點。其中,廣東紡織品服裝出口115.1億美元,同比下降15.7%,增速也大幅回落40.3%。
基于此,多位中央高層領導南下江、浙、粵等制造業企業密集地區進行調研,在此期間,坊間關于“出口退稅率即將提高”的各種揣測不斷。
利好政策終于在7月底浮出水面。31日,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聯合發出的《關于調整紡織品服裝等部分商品出口退稅率的通知》指出,從2008年8月1日起,將部分紡織品、服裝的出口退稅率由11%提高到13%,將部分竹制品的出口退稅率提高到11%。
此次調整,回到了2006年、2007年兩輪出口退稅率調整之前的水平13%。2006年,紡織品出口退稅率從13%下調到11% 2007年,服裝出口退稅率從13%下調到11%。
“出口退稅率的提高,表明政府對產業現實形勢進行了周密調研。通過財稅和貿易政策的局部性調整,目的在于實現全局性的平衡?!敝袊徔椊洕芯恐行闹魅?、中國紡織工業協會新聞發言人、新聞中心主任孫淮濱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說道,“雖然只是兩個百分點的幅度,但這已實屬不易,它體現的是國家對產業進行積極扶持的姿態?!?
而從目前企業的反應來看,出口退稅率的提高,無異于政府對生存狀態告急的中小企業打下一針“鎮痛劑”。
據東方證券測算,假設以完整年度為測算周期,且將所有紡織品均納入退稅上調范圍,按今年行業出口增長15%計算,退稅率上調兩個百分點將直接增加企業利潤27億美元,以人民幣對美元6.8:1計算,行業利潤將增加184億元人民幣。
“鎮痛劑”藥性有多大?緩解成本壓力是最大利好
孫淮濱認為,服裝的出口受到多方面綜合因素地制約。全球經濟放緩,需求疲軟必然影響到紡織品貿易 而從國內經濟發展來看,各種生產要素的成本上升,使得出口企業面臨外需不足,國內要承受巨大成本壓力。在這樣一個“趨緊”的環境之下,需要作出一些政策的平衡。出口退稅率的提高,正體現了宏觀政策對產業引導節奏和力度上的微妙把握。
“企業不可能去改變國外經濟需求疲軟的問題。但是,出口退稅率的提高,可以切實地緩解企業在國內生產經營的成本,從而改善企業的出口贏利狀態,這將是現階段出口退稅政策所體現出來的最大利好?!睂O淮濱表示。
具體來看,此次出口退稅率回調的范圍包括絲綢、毛紡織品、麻紡制品、化纖長短絲、絮、氈、無紡布、針織服裝、梭織服裝及其附件、針織物及其附件和部分其他紡織織物。從調整對象來看,重點在下游的針織和服裝行業,理想的效果是:下游產品退稅政策的調整將有助于增加出口,緩解中上游行業需求不足的矛盾,間接支持中上游行業的發展。
針對目前制訂的出口退稅率回調的范圍,孫淮濱同時提出了將“家紡產品”納入回調范圍的建議。
“中國是家紡產品的出口大國,此次出口退稅率的調整不包括‘海關稅則第94章’的產品。而這部分產品的出口量在整個家紡出口總量中所占比例較高。因此,是否可以考慮把這一章的產品也納入調整范圍?”孫淮濱向記者表示。
長遠發展更需“穩定劑”:綜合議價能力是關鍵
出口退稅率提高之后,業界圍繞“2%”的幅度以及流向也有著一分為二的思考。
“兩個點的退稅,是否會在匯率升值等成本因素和國內行業間激烈競爭中被迅速稀釋?”
“這兩個點的退稅還不一定補貼給誰。那些以成本和價格為主要衡量因素的采購商怎會輕易放過這次分蛋糕的機會?”
“上調退稅率,外商必然相應降低產品報價,綜合來看我國紡織企業收益反而會小于外商”……
針對種種擔憂,孫淮濱認為,不管政策是否“向好”,“博弈”的局面在外貿出口結構中始終存在。要想在談判格局中避免這“2%”成為外商的囊中之物,不可替代的核心競爭能力,表現為強勢的“議價能力”,將是外向型企業堅守陣地的法寶。
從這個角度來看,2%外部政策的“數字”博弈,最終還是要回歸到企業自身“生存技能”的博弈。
“上調出口退稅率會給企業調整和升級一定緩沖時間。國家給了政策,給了機會,接下來需要的就是企業加速自身結構調整?!睂O淮濱表示,“單純的‘自救’或者對政策的‘過度依賴’都不足取?!?
同時,亦有觀點認為,此次出口退稅率的調整也許不能給紡織行業帶來明顯改觀,但是,“靈活”的調控第一步卻給行業帶來了新的希望。有觀點認為,出口退稅率的回調僅僅是個開頭,在未來一段時間極有可能繼續出臺類似措施。
針對于此,孫淮濱的觀點似乎更為審慎。他表示,國家決策層對宏觀調控政策的基本判斷,建立在對整個行業基本面的分析基礎之上?,F階段的產業政策隨著實際的產業形勢可能會進行局部微調。不過,在“穩定”中求“平衡”,依然是國家對產業進行全局把控的“主旋律”。
孫淮濱最后對中國產品競爭力的提升給予了充分肯定。他認為,中國產品具有相當的性價比優勢,產品結構比較豐富。同時,近年來,外貿紡織服裝企業對在交貨期以及市場快速反映能力方面也得到了很大提升。另外,中國紡織服裝企業具有龐大的產業規模,完整的產業鏈體系,勞動力資源豐富,紡織工業自我配套的能力非常強。最后,紡織服裝企業擁有一個龐大的內需市場作為支撐和回旋余地。因此,“不管政策采用哪種基調,紡織服裝行業都不會是所謂的‘夕陽產業’,這個行業的發展空間巨大,它不會那么輕易就走向衰弱?!?
鏈接
紡織服裝業出口退稅率調整歷史
自1994年稅制改革以來,我國5次大幅調整出口退稅政策。隨著改革開放,國家對紡織服裝業出口退稅率的調整共有11次,從1994年的13%降至1996年的6%,1999年將紡織品的退稅率上調至15%、服裝調至17% 2003年又決定自2004年1月1日起將紡織服裝均下調至13%。
2004年新一輪稅制改革啟動,之后紡織服裝業的出口退稅率有兩次調整。分別是2006年9月15日,紡織品出口退稅率從13%下調至11% 2007年7月1日起,服裝、鞋帽和箱包的出口退稅率從13%下調至11%,而皮革毛皮制品和粘膠纖維則降至5%。